北京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7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我国申报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专业配资交易网,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在贺兰山脚下,苍茫阔野上,“西夏陵”以其孤寂苍凉的风貌,诉说着那段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的久远故事。而作为“西夏陵”遗产要素核心之一,9座巍然伫立于荒原之上的帝陵,究竟安葬的是谁?
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
为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考古遗址
“西夏陵”是中国西北地区11至13世纪由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遗址群,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贺兰山山脉南段东麓,分布范围近40平方公里。
此次申遗的“西夏陵”共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遗存要素,分别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处防洪遗迹,还有一处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考古初步判断是与祭祀相关的大型场所。此外,“西夏陵”遗址博物馆还存有7000余件可移动文物。
“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遗址。可直接为中国历史上党项族创立并延续近200年的西夏王朝及其君主世系,提供不可替代的特殊见证,实证了公元11至13世纪,西夏在“丝绸之路”上的中继枢纽地位。
△“西夏陵”地面遗存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3号陵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滨介绍,“西夏陵”遗址整个构成要素一部分是自然要素、一部分是人工要素,共同合成了“西夏陵”的独特景观。西夏在我国的二十四史上没有记载,但它是与宋、辽、金同时存在的王朝,这次申遗是对西夏的重新认识。
西夏王朝于公元1038年建国,1227年被蒙古大军攻陷,此后便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前后存续共190年。
20世纪30年代,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越宁夏贺兰山时,用随身携带的相机“定格”下山脚下一片神秘的建筑——圆锥形的“土堆”,并收录进其《中国飞行》一书。
此后,“西夏陵”再次进入公众的视野是在1972年至1977年间,考古人员第一次对“西夏陵”进行系统调查和科学发掘,证实了《嘉靖宁夏新志》所记载的“西夏陵”处于贺兰山之东,“西夏陵”的存在由此确认,它西北傍高山,东眺兴庆府与黄河,背山面水、地势开阔,与山势雄伟的贺兰山共同形成了气势壮丽的陵区景观。
党项、汉、吐蕃、回鹘、契丹、女真等多民族融合、多元文化交流,共同造就了独一无二的“西夏陵”;而其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亦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提供了特殊见证。
更多热点速报、权威资讯、深度分析尽在北京日报App
作者:田云华 朱雪松 任梅梅 闫洪 陶鹏飞
98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