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不合群股票开户,不仅仅体现在金砖和上合组织中,甚至在印方自己所处的南亚区域也是如此。
1985年的时候,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南亚七个国家,共同组成了一个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简称南盟),之后2007年阿富汗加入,该联盟成为了八个国家组成的大联盟,同时更是南亚地区最重要的多边合作机制之一。
然而,从2014年第18届峰会之后,南盟就再也没有举行过正式峰会了。原定在2016年由巴基斯坦主办的第19届峰会,因为印度联合多国抵制而取消,此后十年间成员国再未能重启议程,这种停滞直接导致联盟的决策和执行能力丧失,南盟自此名存实亡。
(印度总理莫迪)
在这种背景下,近日中国和南亚国家,就碰头放了一个大招,希望成立一个新联盟来取代南盟宝座,自此就算莫迪想要搅局也难了。
日前,印度一家媒体就报道称,中国、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国正在起草一份关于成立一个新区域组织的提案,且该提案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取代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印方表示,这三国已经在中国昆明举行了一场三方会谈,并且在讨论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一致认为需要一个新平台来促进区域一体化和互联互通。同时在昆明的这场会议,还讨论了邀请其他南联盟成员国加入这一新联盟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印方在报道中也提到了,中巴两国未来邀请的,不仅仅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阿富汗等国,还包含了印度。
站在中方的角度来看,印度若能参与进来,还是有好处的。
作为南亚次大陆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地理区位和经济体量,决定了其在南亚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与尼泊尔、不丹等国存在陆地接壤的天然联系,若新机制将其排除,可能导致区域供应链断裂。所以中方邀请印度,本质上是对地缘现实的务实回应。
再加上西方舆论长期渲染所谓的“中国试图取代印度成为南亚霸权”,若这个新机制刻意排除印度,将坐实这一叙事。在2023年的中国—南亚峰会上,中方就曾主动提出“印度优先参与”的原则,这就是用实实在在的制度性安排告诉大家:我们真心寻求的是合作共赢,不是来抢地盘的。王毅外长也说得特别清楚:区域合作可不是“你赢我就输”的零和游戏,印度发展得好,它的巨大潜力就应该成为推动整个南亚一起进步的引擎。中方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就有效地分化了西方的那些炒作杂音。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过去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发展得磕磕绊绊,很大一个症结就在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的长期对立,让双边矛盾完全盖过了多边合作,结果整个联盟成了印巴较劲的牺牲品。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推动下的新机制,将采用议题隔离原则,将政治争议与经济合作切割,明确聚焦产业、贸易、海洋等非敏感领域,避免陷入领土争端等陷阱。这种“发展优先”的策略,就能让成员国们暂时放下政治包袱,轻装上阵搞合作,办事效率自然能大大提高。
此外,过去的南盟模式有点“印度中心主义”,小国的话语权有限,常常得看印度的脸色。这次的新机制则强调“协商一致”作为主要决策方式,这种设计让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小国伙伴能更自主、更响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不必总依附于谁。
截至现在,中巴经济走廊已为巴基斯坦创造了7万个就业岗位,瓜达尔港使中国能源运输距离缩短1200 海里,而孟加拉国也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制造业占比得到了显著提升。在这种背景下,基建加联通的组合拳,将使合作成果更加可观。
对印度来说,它传统上把南亚视为自己的后院。但这个新机制的出现,相当于给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和合作渠道。印度过去惯用的“经济封锁”之类施加压力的老办法,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了,其所谓的“主导地位”也会受到挑战。想在机制内部摆谱捣乱?那更是行不通了。
反过来看中国,印度之前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印太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围堵中国。而这个新的合作机制,恰恰是把南亚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利益更深层次地绑定在一起。未来印度若再想大力推动所谓的“印太”议程,可能会发现它的南亚伙伴们心思早就不那么齐了,离心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总而言之,这个新机制的崛起并不是一场“谁赢谁输”的零和游戏,它真正为南亚地区提供了一种更平等、更多元的合作新模式。
(印度配合美国围堵中国)
摆在印度面前的选择也很清晰:如果它继续抱着“唯我独尊”的老思维,拒绝中方的善意邀请,结果很可能是自己在这个区域合作大潮中逐渐被边缘化。相反,如果它能调整心态参与进来,虽然需要放下“南亚宗主国”的身段,但同时也获得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从一个区域性大国,向着更具分量的全球性角色转型。
展望未来,随着更多伙伴的加入,这个机制完全有潜力成长为一个覆盖整个南亚的发展共同体股票开户,彻底重塑这片土地的合作格局,走向共同繁荣。
98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